城市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持了现代城市的正常运转、塑造着城市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额逐步增长,2021年达到23371.7亿元,同比上升4.88%。分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西南、华中、华南和华9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在2021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细分行业中,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占比最大,达到71.55%;其次是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制镇市政公用设施和村庄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持了现代城市的正常运转、塑造着城市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额逐步增长,2021年达到23371.7亿元,同比上升4.88%。分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西南、华中、华南和华北等地,前五大地区的投资完成额占比达到约90%。
当前,各方面稳增长政策正适当靠前发力和落地见效,2022年我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为确保基建投资行业数据精准性以及内容的可参考价值,我们研究团队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厂家调研、经销商座谈、专家验证等多渠道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业各个领域,使从业者能够从多种维度、多个侧面综合了解基建投资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创新前沿热点,进而赋能基建投资从业者抢跑转型赛道。
基建即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完善、改造等社会工程。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象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煤炭、电力电网、热力等能源保障基础设施;水库、水坝等环保水利设施。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基建内涵逐步从传统的“老基建”向“基建”新拓展。“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通信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充裕的战略定力下,壬寅虎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可期。稳增长政策的发力见效与良好的资金面环境也说明资本市场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整体来看,支撑虎年中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虎年开市新局面值得期待,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新图景正在加快绘就。
去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8%。增速达8.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专家们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市场预期将稳中向好。其中,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提前约一个季度下达,规模超过1.4万亿元,而基建投资“发力早,见效快”,将成为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债券、自筹、利用外资等多元化融资格局。其中,自筹资金、地方财政拨款是主要力量,两者合计占城市基础设施2021年资金来源的50%以上。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6.24万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8%。从行政分区看,广东和山东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江苏、四川浙江、河南、湖北、辽宁、安徽、河北和湖南9个省份超过2000平方公里。
建筑行业积极拥抱“新经济”,围绕“建筑+”积极布局新产业,BIPV、储能、碳汇等成为上市公司重点布局的领域,部分公司新产业已初显成效,未来有望持续发力,从而提升公司、行业估值水平。行业龙头和区域龙头将持续深耕传统业务,围绕着传统业务进行全产业链扩张和上下游延伸,并充分受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业绩释放具有可持续性。建筑行业既有业绩良好、估值极低的“白马”,也有布局“建筑+”、站在市场风口的“黑马”,行业整体趋势向好,具有基本面支撑,又有政策催化,且“建筑+”又能提升估值空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行业,看好2022年建筑行业整体走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基础建设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分析
自2022年新年伊始,“基建狂魔”再度上线,多地陆续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超3万亿。
当“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重点渐次清晰时,很多人注意到,房地产曙光明亮,成为“基建大年”的受益板块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提前开启多元产业战略的荣盛发展,顺应新发展阶段的产业趋势,成为融入新基建、新增长的一大动力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0日,中国至少有11个省、直辖市组织召开了2022年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涉及重大项目超5000个,总投资规模超3万亿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元。基建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复苏,也将显著利好地产行业。随着房地产进入“房住不炒”的新常态,新一轮基建的实质,就是供给侧改革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助力民众美好生活的进一步落实。
2018年以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降至个位数,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含电力,下同)增速为3.5%。2020年在较大力度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度有所回升,也被寄予成为拉动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要手段。2021年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较上年小幅下降,约为19.69万亿元。2022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靠前发力,一大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实物工作量较快形成的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1.9%,达到了22.04万亿元。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该区聚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重点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在汽车、电子、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建设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到2023年建成4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解析注册量超过70亿。
同时,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发展壮大一批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支持关键业务环节开发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在未来网络建设方面,将支持海格通信北斗产业园建设,加大在北斗导航智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室内外无缝定位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加强北斗卫星模拟源、功能模块及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建成全国首个太赫兹通信应用示范区。
近年来,黄埔区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深度融合,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增强对交通、物流等传统基建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改造,构建标准兼容、协同融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大力度建设黄埔交通大脑,实现智能公交的可感知、可运营、可管理。到2022年底建成实现公共交通数字出行的一张网、一码通、一票通,构建一站式“支付+出行+生活”新生态。支持在鱼珠片区开展车联网直连通信频段试运营,探索车联网发展技术路线G商用,深化推进科学城5G智能公交测试基地及智慧公交产业园、生物岛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岛建设。推动黄埔老港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鼓励广州港、黄埔新港实现码头智能理货、智能巡检、设备远程控制、实时定位等5G应用示范落地。
在能源设施方面,该区在知识城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推进智慧充电桩建设,打造“如约充电”等网络平台,至2022年底,中心城区等公用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全区充换电设施数量突破5000个,充换电站点突破400个,充换电服务能力达到25万千瓦。
未来行业投资机会在哪?如需了解更多市场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基础建设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基建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基建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基建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品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巨头将目光投向海外,通过并购、发布海外品...
近两年,商超行业竞争激烈。线上店分流了大量消费者,线下各类业态如便利店、大型超市、会员店、临期商品店等,各显神...
深圳社保2024年缴费标准表深圳社保缴费迎来大调整,缴费基数的计量标准将向广东省其他城市看齐,分两步走。由此,缴费...
12月29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紫晶存储案中介机构承诺交纳约12.75亿元承诺金,已赔偿投资者约10.86亿元并整...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
城市空中交通行业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在通过使用无人机和空中出租车等新型运载工具,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
OpenAI年化收入据称已超16亿美元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24
1新基建行业发展前景与市场展望:加快推进“新基建”是一项利当前惠长远的战略性部署
2024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2024年元旦档创下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新高
OpenAI年化收入据称已超16亿美元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