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建建设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对外开放进度加快,整体研发与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大型企业相继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项目,努力发展自有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现阶段,我国大型、领先建筑企业的建造技术和施工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大量规模大、技术复杂的工程。
我国对建筑企业实行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和资质审批、认定制度。建筑企业需要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业绩等资质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等级的经营活动。
从事基建建设业务的企业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资金规模,包括注册资本、净资产以及项目投标和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缴纳的保证金等。
基建建设企业需要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项目经理、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经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项目正常开展、保障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
基建建设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变化紧密相关,景气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基建建设行业不存在显著的地域性,但发展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紧密联系。同时,基建建设行业因寒冷、高温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随着工程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日益提高,季节性特征逐渐减弱。
基建建设行业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较低,参与企业数量众多。业内企业类型多样,包括大型中央企业、地方国有基建企业和民营企业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建设增量需求。同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也推动了基建建设行业的发展。
尽管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基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基建市场之一,其市场规模和投资力度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基建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统计,2022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1.9%,达到了22.04万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基础建设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十四五”(2021-2025)期间,新基建投资总额将达到10.6万亿元,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10%左右。其中,“新基建”七大核心领域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
具体到各核心领域,如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例如,到2025年,中国的5G基站数量预计将达到约364万个;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3067亿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到12778亿元;特高压工程“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达到3800亿元;2024年城际高速铁路投资额预计在3102亿元至5922亿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608亿元;大数据中心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将达到3048亿元。
基建市场的份额分布较为广泛,涉及多个行业和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海外企业都在基建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其中,国有企业如中国交建等大型央企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在多个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民营企业则以中小型规模居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并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突破。
基建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海外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基建市场竞争,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各类企业在基建市场中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实力和政策支持,在多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民营企业则通过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突破。
此外,海外企业也积极参与中国基建市场竞争,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基建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基建行业需要跨行业整合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等创新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项目,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
同时,基建行业也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如与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可以推动基建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未来几年,中国基建行业的竞争格局将继续保持多元化趋势。头部企业将巩固龙头地位,中小企业也将凭借新技术优势和灵活运营模式不断涌现,并积极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基建行业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将为各类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共同打造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基建新未来。
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建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期通过基建项目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这一趋势为中国基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与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在数字基建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这将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基建项目中逐步引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绿色基建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在环保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生态环保工程等领域加大投入。这为中国基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基建项目的跨国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区域内基建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中国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需求不足的局面,政府加大了对基建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广义政府支出增速、降低基准利率、推动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为基建项目提供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和更多的资金来源。
随着国内基建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要在这一环境下脱颖而出,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对基建行业的政策调控逐步加强,尤其在土地、环保、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融资平台收紧,亦对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构成压力。
随着基建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对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些地方和企业可能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和项目可行性的科学评估,导致资源的浪费、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随着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日益凸显。在数据流通和共享的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加大,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企业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企业需加大对绿色基建的投入,在环保工程、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下,中国基建企业应积极走出去,深耕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同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基建市场。
加大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应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和项目可行性的科学评估,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欲获悉更多关于基建行业重点数据及未来五年投资趋势预测,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基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