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像一幅明暗交织的画。GDP 同比增长 5.4%,和上一季度持平,这组数字看着稳,但细究下去,却能读出不少复杂的滋味。3 月零售销售额同比涨了 5.9%,工业增加值冲到 7.7%,出口也有 6.9% 的增长 —— 这些都是外部需求给力的明证。可另一边,环比增速放缓到 1.2%,通缩压力越来越明显,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还在拖累整体投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都在盯着北京的政策工具箱,看接下来的刺激措施会往哪发力。而从目前的动向来看,基础设施升级和绿色科技,正越来越清晰地成为稳住增长的两大支柱。
说起来,5.4% 的 GDP 增速其实摸到了政府 “全年 5% 左右” 的目标线,但这数字底下藏着不少结构性难题。最显眼的就是房地产,一季度投资同比跌了 9.9%,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失业率到了 16.9%,再加上 3 月消费价格同比微降 0.1%,这些都在说同一个事:国内需求还没真正热起来。
美联储那边也提过,中国经济的走向 “取决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这话其实点到了要害。过去靠大拆大建、房地产拉动的模式越来越难持续,而新的增长引擎还在培育期,这种转型期的阵痛,现在正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
更麻烦的是外部环境。美国对价值 400 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里头包括半导体和高端机械这些关键产品,这直接给出口增长泼了冷水 —— 要知道,2024 年出口对 GDP 的贡献还有 1.5 个百分点呢。关税压力下,“自主可控” 不再是口号,成了很多行业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面对这样的局面,政策的转向其实很明确:不再搞 “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把钱花在刀刃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规模 10 万亿元的债务置换计划。这计划说白了就是帮地方政府卸下隐性债务的包袱,腾出来的钱,重点投到 “新基建” 上 —— 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盖楼修路,而是智能城市、高铁网络、5G 基站这些带科技含量的项目。
这波操作里,有两家企业明显站在了风口上。中国建筑和中国铁建已经拿下了不少订单,既有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也有 “一带一路” 沿线的绿地项目。就拿智能城市来说,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 “数字孪生” 系统,把城市的交通、能源、安防都搬到线上实时管控,这些项目背后,基本都能看到这两家的身影。
还有 3 月刚宣布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基金,专门盯着充电桩和加氢站这类设施。有机构预测,到 2027 年,这两个行业的年增速能保持在 12% 以上。想想看,现在新能源车卖得越来越火,要是充电不方便,谁还敢买?所以建充电桩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在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铺路。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也没闲着,正在琢磨着建跨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电网。比如西北的风电、光伏发出来的电,以后能更顺畅地送到东部负荷中心,这既解决了新能源消纳的问题,也能倒逼传统电网升级成 “智能电网”,一举两得。
“双碳” 目标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 —— 现在已经不只是环保任务了,更成了拉动经济的新动力。通缩压力下,很多行业利润被压缩,但新能源、电池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制造、碳捕捉这些领域,却靠着补贴和优惠贷款活得挺滋润。
一季度的数据里,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7.8%,跑赢了整体工业增速。这背后,是一批企业在疯狂扩产。通威太阳能在云南的新基地刚投产,光伏板产能一下子增加了 20%;比亚迪更猛,不光新能源车卖得好,还在合肥建了新的电池工厂,目标是把全球市占率再提 5 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也没掉队。华为拿了不少政府的研发补贴,正在攻关 AI 驱动的智能电网技术,据说能把电网的能源损耗降低 15% 以上。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模式,让绿色科技从实验室快速走进了产业界。
这里头还有个有意思的变化:过去提到绿色产业,总觉得是 “烧钱” 的,但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发现,这其实是门好生意。就拿光伏来说,中国的组件成本比十年前降了 80%,不光在国内能赚钱,出口到东南亚、欧洲也很有竞争力。一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14%,说明就算有关税壁垒,好东西照样有人要。
说起来也有点讽刺,美国的关税本意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结果反倒成了加速自主创新的 “催化剂”。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行业,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就是大家说的 “大基金”)规模有 2000 亿元,最近又给中芯国际投了一笔钱,支持他们扩建 14 纳米生产线。
不光是芯片,机器人、清洁能源这些领域也被推到了台前。政府推出的 “绿色制造补贴计划”,给那些用 AI 搞节能减排的企业减税,结果很多传统工厂也开始琢磨着转型升级。有个做汽车零部件的老板跟我聊,他们本来没想搞智能车间,但冲着税收优惠试了试,没想到生产效率提了 20%,现在反而成了行业标杆。
这种 “压力变动力” 的转变,其实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关税确实带来了短期 pain,但也逼着企业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跳出舒适区,去啃技术硬骨头。现在去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看看,聊起 “卡脖子” 技术,老板们不再是唉声叹气,更多的是在说 “我们正在攻哪个难关”,这种精气神的变化,可能比短期数据更值得关注。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这些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搞投资,看清大方向很重要。
如果关注基础设施,那可以多看看这两类企业:一是电网公司,像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正在建跨境的可再生能源电网,以后清洁能源输送会是个大市场;二是建筑企业里的龙头,比如中国建筑,手里的智能基建订单越来越多,增长确定性比较高。
绿色科技领域的机会更具体。光伏和储能方面,通威太阳能、远景能源(虽然还没上市,但可以通过相关 ETF 间接关注)都是行业里的优等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更不用说了,比亚迪之外,电池材料、智能驾驶相关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
当然了,这些领域也不是没有风险。技术迭代快,政策补贴的节奏也可能变,所以不能盲目跟风,得看看企业的真本事 —— 比如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实际订单这些硬指标。
说到底,中国经济现在就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传统增长模式的 “退潮”,带来了不少阵痛;另一边是新动能的 “涨潮”,虽然还不够强劲,但势头越来越明显。
基础设施升级和绿色科技这两个支柱,能不能顶起增长的大梁?从目前的政策力度和企业反应来看,可能性很大。但这不会是条轻松的路,技术攻关需要时间,市场培育需要耐心,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还在。
不过换个角度想,正是这种转型,让中国经济有了更健康的 “筋骨”。过去靠房地产、靠低成本劳动力,增长快但也积累了不少风险;现在转向科技和绿色产业,虽然慢一点,但底子更扎实。
就像一季度的数据,表面看是 “喜忧参半”,但深入进去会发现,结构正在悄悄优化。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新能源出口的逆势上扬,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或许过几年回头看,2025 年这个 “十字路口”,正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的起点。
韩国前总统尹锡悦7月14日再次未出席内乱特检组的传唤调查。随后,韩国内乱特检组向尹锡悦所在的首尔拘留所所长发送了公文,要求拘留所方面协助在当天15时30分前将尹锡悦带到位于首尔高级检察厅内的调查室。
7月14日,电影戏台北京首映礼 ,陈佩斯回应祖孙三代用一张脸 :这是老天爷赏饭吃。陈佩斯还表示,儿子出道要从头学,学个差不多10年。
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女生被开除,学校处分公布全名,律师:若后果严重校方应担责#媒体精选计划 #乌克兰 #开除 #外国人
福建莆田的小猪宝,希望你早日找到回家的路,家人和网友们都很想你呢孩子!
#阳江第一村 #黎田在贩卖阳江 #黎田户外 #黎田落村 #黎田户外柴火煲仔饭
特大暴雨,长沙终于降温了,啥也没干赚了5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