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國大陸)官方网站

面对“项目荒”建企如何破局?—KAIYUN|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KAIYUN|官方网站

面对“项目荒”建企如何破局?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面对“项目荒”建企如何破局?

面对“项目荒”建企如何破局?

  不少建筑施工类企业面临“项目荒、项目难”等难题,坦言找不到好项目。实地调研显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简称“化债”)的宏观政策,正深刻重塑施工类建筑企业的市场拓展逻辑。

  若企业仍深陷依赖于“地方财政扩张和人情关系”的项目获取模式,对化债引发的系统性变革缺乏足够认知。这种滞后性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地方政府财力趋紧倒逼项目支付周期拉长、预算规模压缩,导致建筑企业陷入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枯竭、“三角债”恶化的困局,甚至触发破产重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稳增长目标并未弱化基建投资地位。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交通、能源、新基建等领域,仍是托底经济的关键引擎。但化债政策已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重点民生工程、专项债的投向更关注经济社会效益、银行信贷实行白名单制精准滴灌、PPP模式强化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这意味着,市场总量空间犹存,但资源配置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向“质量优先”。对建筑企业而言,这既是用旧模式难以为继的警钟,更是主动转型、抢占新赛道的战略契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基建投资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4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未来基建投资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以及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投资需求旺盛。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专项债、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在化债背景下,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财政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重点领域基建项目的投入,优化资金分配,确保资金用于关键项目。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且发行节奏加快,2025年1-5月我国新增专项债16336亿,同比增加4728亿,已占到全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约4.4万亿的37%,为基建项目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银行贷款方面,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基建项目给予信贷支持,但对项目的审核更加严格。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项目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规范。随着化债政策的实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更加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和合规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性债务。政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基建项目,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面对“项目荒”的普遍焦虑,“被动等待”无异于坐以待毙。破局关键在于精准切入政策资金共振、长期潜力明确的领域。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2025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2024年,城中村改造扩围至300多个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790个。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计划在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在“避免大拆大建”的政策框架下,中央财政补贴、专项债、REITs融资形成组合支持,使项目具备强落地性。对建筑企业而言,参与城市更新更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是转型契机,建筑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施工优势,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造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培育差异化竞争力。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改革的推进,低空空域开放政策加速推进,催生通用机场、无人机物流枢纽、低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低空经济相关基建项目包括通用机场建设,需要建设跑道、停机坪、航站楼等设施;无人机起降场和配送中心建设,满足无人机物流配送等需求;低空旅游设施建设,如空中观光平台、直升机停机点等。这些项目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与传统基建项目有所不同,如无人机起降场垂直起降标准、低空导航系统集成等,亟需企业提前储备复合型技术团队。建议优先在试点政策明确、产业基础雄厚的长三角、大湾区建立属地化团队,抢占低空基建标准制定话语权。

  作为农业强国建设和全面乡村振兴实现的抓手,进入2025年以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成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项目实施模式。相较于其他项目实施方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尤其能够获得农发行的专项资金支持,具备较强的可落地性,也是目前各类国央企包括民营企业重点关注的项目领域。应该说,其独特优势在于政策保障性强——农发行专项贷款提供稳定资金,且项目多采用“EPC+O”模式(即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建筑企业可借此深入县域经济,通过参与高标准农田、乡村冷链物流等建设,开辟“建设+产业运营”双收益模式,显著改善现金流结构。